这次所谓林丹“打教练”事件中,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体育“准明星”们,应该懂得如何像一个真正的明星那样面对媒体和公众最近一段时间,媒体时常不约而同地和某个“准明星”运动员“过不去”,前些天“炮轰”郭晶晶耍大牌,这两天又指责林丹为“球霸”。然而,这些运动员和他们的教练、领导大都不以为然。
之所以称其为“准明星”,是因为严格来讲,国内体育界并没有多少真正的明星,也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该怎样做一个明星,这也可以作为中国商业体育发展尚不成熟的证据。但是,部分教练和运动员,比如羽毛球队的林丹,随着近年来曝光率不断攀升,不知不觉中身份已经有所改变,不管林丹们愿意与否,社会和大众媒体已经不再把他们作为一般运动员看待,他们从单纯的一个优秀运动员,多少还是变得像个明星了,也因此称之为“准明星”。
而他们自己则没有完成角色转换,公众形象和自身定位的错位必然导致各种摩擦。拿林丹来说,和他有关的新闻越来越偏离羽毛球专业领域。人们在大众媒体上很容易找到关于他和谢杏芳恩恩爱爱、和陶菲克互不买账一类的报道,还有近来新增加的他和李矛几乎动手、和吉新鹏“疑似”动手的焦点新闻。当公众和媒体越来越关注某个人的非专业行为以及所表现出来的特征,说明大家已经不自觉地把这个人当明星看了。
对于一个明星,大众媒体很愿意把那些与专业技能无关的东西同专业表现挂钩。例如有人非常喜欢用丁俊晖没怎么读过书来解释他输球的原因,对林丹“打人”的批评则一定要往他大赛首轮输球、决赛掉链子上扯,甚至连带扯上羽毛球队最近状态不好。这种小题大做、生搬硬套是眼球经济下消费明星的惯用模式,很难为专业人士所接受。很大程度上,像跳水队、羽毛球队或者其他运动队和媒体之间互不买账,表面上方式多样,根源大抵一致,如丁俊晖“童言无忌”所说:根本不懂球也敢写。
所以,这几次媒体发起的批评,在运动队里的专业人士们那里得到的回应基本是敷衍,也注定只能是敷衍。从这次所谓林丹“打教练”事件中,更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他们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和突破,更由于体育商业化、明星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泛娱乐化不可逆转,中国的体育“准明星”们,应该懂得如何像一个真正的明星那样面对媒体和公众——不管林丹或其他运动员愿意与否。他们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个性。没有个性的运动员成不了明星,但成为明星之后,曾经赖以成名的个性也许会成为被攻击的靶子。
过去曾经有很多人喜欢某种个性,所以一个明星诞生了;但是还有很多人不喜欢这种个性,一旦时机成熟,同样的个性也许会毁掉这个明星的形象。他们也应该掌握危机公关的能力。明星不可能不犯错,而且会因为明星身份使其错误被人为放大。
大众媒体会用话语权来强迫一个明星充当道德楷模——谁让你是明星呢?其实一次正式的新闻发布会,一次正式的道歉,不仅有助于迅速平息风波,甚至有助于提升印象。媒体有时候只是希望明星们不那么强势,只要对批评稍微有所回应,完全无损于自身,却足以满足媒体的虚荣心。在体育明星化过程中,林丹和其他一些教练员、运动员是得到了实惠的,只要看看各种广告和商业活动中他们所占的分量就知道。
在利用自己“准明星”身份享受体育市场利益分配好处的同时,却希望公众和媒体仍然像对待传统的普通国家队员那样去对待他们,并把他们当做为国争光的排头兵来呵护,恐怕就有些一厢情愿了。正是这种一厢情愿的心理,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批评,“准明星”们总是举止失措,欲盖弥彰百般遮掩,却越描越黑,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引发媒体批评的第二轮攻击波。
从“准明星”成为真正的明星,林丹和其他优秀运动员们有很多事情要学会做,如何面对媒体和媒体批评,恐怕也是其中之一。如果通过这些风波,林丹们能够知道除了享受明星待遇,还需要付出些什么,也就没有白挨一场批评。
本文关键词:洪钢,林丹,的,“,准明星,”,问题,如何,面对,大阳城2
本文来源:大阳城2-www.mxmx-bearing.com